2007年5月7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五版: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“留守指导员”何以被村民一再挽留
本报记者 王志浩 通讯员 张建蓉 文/摄

  湖州市南浔区检察院老检察官施新江自从3年前被派到和孚镇河东村任驻村指导员后,在村里一呆就呆到现在,被同事们戏称为“留守指导员”。期间,他把省、市、区、镇四级“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”的称号拿了个遍。这不,老施的任期又届一年,村里的男女老少又在想法子留住他了。
  河东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,四面环水,村民出行得靠小船。2002年,村里决定造一座通往镇上的大桥,由于资金严重不足,只建了几个桥墩就停了工。2004年,到任不久的施新江决心恢复这项民生工程。此举得到南浔区检察院的大力支持,大家分头斡旋,很快就斡旋起一场现场协调会,当场落实了部分资金,停工两年的大桥终于在施新江上任两个月后重新动工。一年之后,大桥顺利通车。
  在施新江的倡导下,村里又建成了另一座桥,不久,全长6.5公里的柏油路也铺到了百姓的家门口。现在,村民们出门不仅不再需要摆渡,而且公交车也开到了村里。
  老施驻村至今,全村改造低压照明线路600米,修建水泥路6500米、厕所50个、垃圾箱60个。河东村一直以来都没有通自来水。2005年春节前夕,河东村的自来水工程完工,村里的每家每户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。2005年,河东村被评为“湖州市康庄工程先进集体”。
  河东村家底薄弱,没有集体经济,甚至没有个私企业。如何让集体增收,这成了施新江的一桩心事。在田间地头走访时,施新江灵机一动:为什么不把滩地和零散的田地利用起来呢?施新江和村干部经过实地调查,决定对这些滩地、零散田地进行整治。经过整治,这些滩地、零散田地变成了120亩鱼塘,让村民养殖水产。鱼塘当年就为集体增收13余万元,村民增收20余万元。
  作为一名检察官,老施的工作簿里当然少不了这样一项任务:把村务工作纳入法制轨道。老施驻河东村前,村干部在群众中威信不高。施新江经过走访后发现,主要是村里制度不健全,引起了村民的误解。在了解情况后,他着手帮助村两委会有条理、分步骤地规范各项工作。他积极帮助建章立制,通过村务公开的形式,让村民们知晓资金投在了什么地方。为此,老施花了半个月时间,对村里账目进行了清理,还帮助建立起审批制度、年度审核制度等。河东村村务公开了,村民的疑难、重大事项被列入全村工作重点。村干部与村民间的距离更近了,威信更高了。村党支部还被南浔区评为“基层先进党组织”。
  说起施新江对村里的贡献,村支书杨月方对这位穿着制服的指导员佩服有加:“老施为我们村办的事情,没个半天一天可说不完。有老施这个指导员,可真是我们河东村的福气、我们村干部的福气。”